堅定的盼望: 單眼看待生命、工作和死後的呼召

帖撒羅尼加前書4:13-18

前言

就在聚會開始前幾分鐘,我拿著這份手稿,搭乘計程車來到教堂。我在溫哥華總醫院的眼科診所和急診室裡的這一天是痛苦但充滿神同在的一天。我沒有時間換掉褪色的牛仔褲和敞開的無領帶襯衫。但我剛剛好趕到了吉姆·赫特爾的追悼會,他是西點格雷浸信會深受愛戴的成員,我要在追悼會上發表講話。那是 2023 年 9 月 15 日星期五。我只有一隻眼睛還能工作,但很模糊。另一隻完全是黑的。因此,當我記不清楚時,我漏掉了以下手稿的一些部分。但在我的出版作品中,我更全面地涵蓋了這些盼望的主題,如下面標題為進一步學習的部分所列。 在我分享我對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的反思之前,吉姆·赫特爾的兩個兒子動情地談到了他們的父親。他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個美麗的人,充滿了神的恩典和聖靈的果子。他在信、望、愛中去世。  

為吉姆·赫特爾而講道

今天我特別想談談盼望。帖撒羅尼迦前書中的這段經文是新約聖經中最古老的書卷之一,可能寫於福音書之前。受聖靈感動的使徒保羅在其中說:「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前 4:13)。 在信、望、愛這三種基督教美德中,今天最需要的就是盼望。宣教士和宣教學者萊斯利·紐比金 (Leslie Newbigin) 表示:“我們(作為一代人)並不相信歷史的艱辛可能會帶來任何有價值的結局。” [1] 就我個人而言,在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爭吵》中,一位來自紐約的無神論猶太記者和一位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神學院的猶太拉比相遇了。他們爭論神的良善,甚至神是否存在。二戰前,他們年輕時在波蘭的猶太學院一起學習,那時他們是最親密的朋友。他們都認為對方已經在大屠殺中死了。但 1947 年,他們在蒙特婁皇家山公園(電影的設定背景)相遇了。這是一次盛大的會合。在辯論後期,拉比問他的老朋友:“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他的無神論朋友說:“我們終將歸於塵土。” [2] 在西方,特別是在西方的西部,我們生活在一個絕望的文化中。我們周圍存在著死亡,但它被淨化了,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被隱藏起來——在醫院、臨終關懷中心和殯儀館。我們許多的朋友、父母、兄弟姊妹,有時甚至是我們的孩子都不幸過世了。我們自己必須死。但我們不談論它,甚至不思考它。我們的死亡。我們生活在否認死亡的文化中。然而,遮羞布正從死亡的禁忌中滑落。 保羅希望我們知道我們盼望的基礎以及我們對死亡的盼望的本質,這樣我們就不會像那些沒有盼望的人一樣悲傷。他透過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中探索四個偉大的主題來做到這一點。  

一個偉大的復活

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帖前4:14

我們的未來不是漂浮在稱為「天堂」的空中的無形靈魂,而是完全更新的人,包括一個不會失去視力、記憶或讓癌症生長的身體。對保羅來說,周遭的希臘世界相信我們死後的盼望在於靈魂的不朽。因此,死亡是將不朽的靈魂從邪惡的有限身體中解放出來。但這不是基督徒的盼望。基督徒的盼望是身體的復活,一個新的身體,像原來的身體一樣,但卻更好,是一個屬靈的或有靈魂的身體,一個被聖靈激勵的身體。我們將像耶穌復活後一樣。祂可以和門徒一起吃飯,但不像我們的身體那樣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祂能夠透過鎖著的門進入一個房間。吉姆·赫特爾將會或已經復活。 坦白說,我們其實並不知道死者是否已經復活,或是處於中間狀態。耶穌在十字架上對在祂身邊垂死的人說話,那個人請求耶穌在進入祂的國度時紀念他。耶穌對這個悔改的強盜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 23:43)。也許在時空之外,吉姆已經復活了,在羔羊盛大的婚宴上與耶穌共舞(啟19:7)。但保羅在這裡談到的是那些「在死亡中睡著了」的人。這也許是與耶穌在樂園裡睡一個長覺等待那個偉大的日子到來。我們確信的是,信靠耶穌的人在祂身邊是安全的,被基督看顧,在耶穌永恆的同在中睡覺或跳舞——直到第二次降臨和偉大的復活。 但保羅在聖靈的默示下,談到了一個超越我們頭腦、甚至超越我們想像的現實,特別是在接下來的幾節經文中,保羅試圖解釋為什麼那些已經死了的人不會比我們這些當基督再來時可能還活著的人有優勢。 賴特(N.T. Wright)是一位重要的新約學者,他將其比喻為試圖向一個天生失明的人描述顏色。保羅如何想像耶穌的第二次降臨來結束人類的故事,當這超出了他已擁有的所有經驗。[3] 事實上,這個世界肯定會走向終結,這是一個榮耀的終結,正如耶穌所說「萬物復興」(太19:28)。在這一天,每個人都受到審判,所有在基督裡的人都將復活,神的國度將完全來臨,所有人都將與耶穌面對面。 (因為正如保羅在羅馬書 2:16 所說,「神藉耶穌基督審判[所有]人隱密事的日子,照著我的福音所言。」) 但這是多麼美好的未來啊——復活,而不是復生(拉撒路在約翰福音 11 章中經歷的),當然不僅僅是靈魂的不朽。對這個的確信就是保羅說:“耶穌死了,又復活了。”只有一個人死了並回來告訴我們另一邊的生活是如何。我們自己的復活是有神在耶穌這個原型、新亞當身上所成就的保證的。 但在第二個偉大的盼望主題中,保羅描述了一個美好的會面。想想看:與耶穌的會面-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面對面的聚會。  

一個精彩的相會

「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4:17)

上面引用的第十七節在書籍和電影「末日迷蹤」中被嚴重誤解。這些假定當基督再來時,祂將帶走所有信徒,當他們還在工作台上工作,在床上的也消失了留下另一個人,從飛機或汽車上消失,讓它們不可避免地墜毀。這個誤解是不信的人會在地上受苦,而信的人會被提到天上飛到天堂。你不會想要被落在後面的。但天堂在哪裡?天地將融合在一起。當基督第二次再來時,天堂將會臨到地上。 人們通常所說的「被提」(希臘文 harpazo 的音譯,意為「被抓住」)不是一次撤離,而是會合。 賴特認為,當耶穌出現時,活著的信徒並不是垂直上升,在空中與耶穌相遇。但是,賴特認為,這就像但以理書第七章中那樣,人子在苦難被申冤之後就升到了雲上。賴特繼續說道:「他們就像殖民地的羅馬公民出去迎接進行國事訪問的帝王,然後陪同他返回城市。」 [4]當基督來臨時,活著並沒有什麼優勢。我們都將參與在與耶穌的盛大相會中。 無論是配偶還是親人,當他們離開一段時間後,在機場的相會都是令人心酸的經歷。去機場的樂趣之一就是目睹歡樂的擁抱。但這次重逢卻有所不同,不僅僅是要了解新情況和我們的生活,而是更深入地了解這個人。 我們可以在今生認識基督,但只能認識一些,這就是為什麼保羅在加拉太書中糾正自己說:「你們既然認識神,更可說是被神所認識的」(加4:9) 。但當祂再來時,我們都會面對面地知道,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13:12 所說:「我如今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正如主知道我一樣。」 多麼好的一次相會。完全認識基督,正如祂徹底認識我們一樣(詩篇 139)! 當這個美好的相會發生時,對我們來說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耶穌說,正如他在福音書中的兩處所說的那樣 :「我不認識你。我們沒有關係」(太7:23;25:12)。我要問,你與基督有關係嗎?那種祂會認出你說「我認識你」的關係。 但這還不是全部。我們不僅僅對大能的復活和美好的相會有盼望,而且還對與我們所愛的人和我們認識的信徒喜樂地重逢充滿盼望。  

一次喜樂的重逢

「我們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4:17

1544 年復活節星期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發表了一次佈道——可能花了一個小時,但這裡濃縮為幾分鐘:
神將創造一個新天新地,有正義居住其中。這將不再是乾旱的荒原,而是一個美麗的新地球,所有正義的人將共同居住在那裡。不會有肉食動物或有毒生物,因為所有這些動物,像我們一樣,都將擺脫罪惡的詛咒,並且對我們像對樂園裡的亞當一樣友好。會有小狗,金色的毛,像寶石一樣閃閃發光。樹木的葉子,驢的青翠,將有翡翠的光彩;我們自己從世俗的慾望和必需品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將具有與這裡相同的形式,但更加無限完美。我們的眼睛將像最純淨的銀子一樣發光,我們將免受所有疾病和磨難。我們將面對面見到榮耀的造物主;那時,當我們在義人中看到我們的親戚朋友,那將是多麼難以言喻的滿足啊![5]
我是一個老人。我一腳踩在墳墓裡,另一腳踩在香蕉皮上。當我在那個盛大的團聚中遇見我心愛的、駝背但依然美麗的妻子蓋爾時,我會是一個乾癟的老人嗎?那麼,我家裡那個在我哥哥出生之後、我出生前就已經過世的妹妹呢?還有我信主的父母和他們的父母呢?還有吉姆和他可愛的歌唱的妻子珍妮特的相逢? 四世紀教父聖奧古斯丁對身體復活的辯護,「包括去世的人如何復活,但他更關心其他問題:地上的身體如何能存在於天堂?出生前流產的人能復活嗎?我們剪掉的頭髮和指甲呢?他的關鍵經文是以弗所書4 :13 節,直等到我們…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成長的身量。」因此,奧古斯丁總結道:「每個人都將得到他在全盛時期的身量,即使他是老年時去世,或者,如果他在成年之前去世,他將達到的身高。如果經文(以弗所書 4:13)談到身體復活,我們必須將其理解為死者的身體復活時不會比基督年輕或年長。他們將與我們所知的基督處於同樣的年齡,同樣的壯年。」[6]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無論是推測還是預言,但它確實證實了聖經的意思,即我們會變得更好!或者,如果我們過早死亡,我們甚至可能成為我們被創造的樣子。也許從未出生的孩子們會在充分認識和貢獻上帝賜予的禮物的情況下結出碩果。 基督教的盼望承諾的是更新而不是替代。我們的靈魂體都改變了,「將像祂〔基督〕榮耀的身體」(腓3:21)。但得到更新的不僅是人類。我們在大能的復活中有盼望,在美好的相會中有盼望,在喜樂的團聚中有盼望。但最終,我們的盼望在最終的更新中。

最終的更新

「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4:17

希伯來書九章二十八節說:「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我們所經歷的基督在今生所帶來的改變都是巨大的,但並沒有結束──它是一種預嘗。當不只是我們自己得救,而萬物都會得救,那會是什麼樣子呢?當我們完全得救時,永遠與主同在會是什麼樣子呢?在啟示錄21:5 中,耶穌說——這是聖經中最偉大的更新經文——「我將一切都更新了!」不僅僅是我們的靈魂。不僅僅是我們的身體,而是所有的一切。 這就是創造的更新。地球將煥發光彩、煥然一新,新天新地結合在一起。小心不要將「新地」從未來中剔除(啟21:1)。 最終的全球化將會帶來社會的更新。每個被救贖的語言和民族都將為美麗而豐富的合一做出貢獻。喬治·麥克唐納(George Macdonald),一個影響了劉易斯(C.S. Lewis)的人,他描繪了一個人間天堂,那裡有買賣,但不是用金錢(我對最後一個不太確定)。 人類工作將會更新。今生未充分運用的恩賜和才幹將會得到彰顯,無需勞苦和流汗,也無需受到執政的和掌權的阻擋(啟14:13b; 21:24,26; 22:5)。 即使在死後,我們的呼召仍在繼續並更新。吉姆·赫特爾是一位培養靈魂的人,透過音樂(鋼琴和管風琴)、教學和牧養,透過撫養兩個兒子並與他們一起學習。在新天新地,這種呼召將找到新的表達途徑。 將會有無限的創新力。因為我們都是在不斷創造的人,有些是藝術和音樂,有些是關係,有些是透過創造力,有些是數字,有些是資訊科技。 (我記得一位 IT 企業家說他進入模控學是因為這是一生中最接近「無中生有」的時候。) 將會有更新的人。有些是我們今生認識並愛過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與我的妻子蓋爾團聚。 一切都會變得美麗,因為上帝是美麗的。我們,所有生物,以及所有的受造物都將「瞻仰耶和華的榮美」(詩篇27:4)。最棒的是我們將看到祂的容面。我們將永遠和祂在一起。最終,神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在。 誰不想去新天新地呢? 奧登(W.H. Auden)在介紹查爾斯·威廉斯(Charles Williams)的小說《鴿子的降臨》時,直白地說:
查爾斯威廉斯成功地向我們展示了沒有人被送入地獄,而我認為連但丁都失敗了。他或她是堅持要去那裡的。如果像基督徒所相信的那樣,上帝就是愛,那麼,在某種意義上,祂就不是萬能的,因為祂不能強迫祂的創造物接受祂的愛,在祂不違背自己的情況下。神的憤怒不是祂的憤怒,而是那些不能或不願意感受到祂的愛的人所經歷的。拒絕的權利是一種特權,即使是他們的創造者也無法從他們身上奪走。[7]
沒有人會被送入地獄。我認為這是對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九節中的陳述的相當準確的翻譯:「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換句話說,人們在天國和君王的榮光前審判自己。他們可能堅持留在黑暗中。但也許當他們面對面見到耶穌時,他們會第一次認出這位一直認識他們的人。天堂充滿了神的同在,我們將面對面地見到祂,並如我們被認識一樣認識祂。 盼望著偉大的復活 盼望著一場精彩的相會 盼望著一個喜樂的重逢 盼望著最終的更新 吉姆有這樣的盼望。我們自己有這個盼望嗎? 「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4:18)。  

進一步學習

“Calling,” and “The Final Pacification of the Powers,” in The Abolition of the Laity and The Other Six Days[8]; “Death” and “Soul” in The Complete Book of Everyday Christianity[9]; “Life Review and Life Preview,” and “The End That Is the Beginning,” in Aging Matters[10]; “Playing Heaven” in  Seven Days of Faith[11]; “Working Our Way to Heaven,” in The Kingdom of God in Working Clothes[12],” “Practical Heavenly Mindedness,” in End Times[13]; “God’s Plan of Total Salvation” in Revelation: The Triumph of God[14] and “Contributing to a Down-to-Earth Heaven,” in Volume 1 of Working Blessedly Forever: The Shape of Marketplace Theology, Volume 1 (forthcoming)[15]. [1] Lesslie Newbigin, Honest Religion for Secular Man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66), 42. [2] Apple and Honey Film Corporation, produced by David Brandes and Kim Todd. [3] N.T. Wright, Paul for Everyone: Galatians and Thessalonians (London: SPCK, 2002), 123. [4] Wright. Paul for Everyone, 125. [5] The Table Talk of Martin Luther (London: H.G. Bohn, 1857), 322-23 (emphasis mine). [6] Rowan Greer, “Special Gift and Special Burden,” in Stanley Hauwerwas et al., eds., Growing Old in Chris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3), p. 25. [7] Quoted in Charles Williams, The Descent of the Dove: A History of the Holy Spirit in the Church (New York: Meridian Books, 1956), viii. [8] The Abolition of the Laity (Carlisle, Cumbria, UK, Paternoster Press, 1999; The Other Six Day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71-105; 235-239. [9] The Complete Book of Everyday Christianity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99), 273-78; 922-6. [10] Aging Matters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6), 140-178. [11] Seven Days of Faith, 2nd Edition (Eugene, OR: Wipf & Stock, 2021), 167-75. [12] The Kingdom of God in Working Clothes (Eugene OR: Wipf & Stock, 2022), 162-170. [13] End Time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94/2004), 37-60. [14] Revelation: The Triumph of God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8/1999), 23-63. [15] Working Blessedly Forever: The Shape of Marketplace Theology (Eugene OR: Wipf & Stock, forthcoming in 2023 or early 2024), to be followed by Volume 2, The Practice of Marketplace Theology, and Volume 3 The Spirituality of Marketplace Theology.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