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造論、救贖論以及末世論來看,工作的內在價值

作者: SIEW LI WONG;翻譯: 聶文光

本文的目的是期望從創造、救贖、末世三個神學角度來探討工作之內在性價值的神學基 礫。 盡管基督徒教義是關乎生活的各個層面的(Banks), 然而本文 僅專注於創造、救贖、末世這三個神 學角度。 這三個方面的神學具體而系統地啟示了上帝在歷史中自始至終奇妙的作 為。 這些啟示對於我們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若期望瞭解人 類存在之目的以及使命,我們就必須將人類的命運關聯於上帝自己的 歷史中來看待 — 即上帝與世界發生關系的歷史中來認識 。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what human existence is, and what human beings are destined or called to be, we must see these human beings as belonging within the all-embracing coherences of God’s history with the world”) (Moltmann 189).

創造論

從創造神學的角度,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上帝起初對工作的心意是什麼,以及上帝的這個心意是否因 著人的犯罪而改變。

從創世的記載來看,工作起初就來源於上帝:“上帝是所有活動、運動以及工作的源頭。 ”(Wyszynski 13). 無論是波瀾壯闊的天地造物之功,還是平凡的家園耕耘,都是源自於上帝。 正因為上帝所有良善工作的起源,而且上帝本身就是一位工作者,所以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從倫理、道德和法律角度找到其堅實的基礪,並因著上帝的接 納而得到其應有的尊嚴和價值。

人按著神的形象被創造,是“天生和設計”的工人 (Wright 203)。 據說人類的思想是按照其創造者的思想來塑造的,具有“創造事物的願望和能力”的共同特徵 (Sayers 127, 101)在工作中,人類因滿足了自己被設計 的目的而肯定了自我的存在意義。 (Barth 521).  所以工作是人性至關重要的自我表達。 也正因為如此,有人這樣說:“剝奪工作的權力近乎等於剝奪一個人的人性。 ”(Richardson 27).

人類的工作與上帝供應的原則相呼應。 (Barth 517) 不同於其他的被造物,人類的存在不單單是作為上帝供應的對象,而且是作 為一個行動的主體積極地參與到上帝的供應中去,。 “as acting subjects” (Barth 517).  換而言之, 我們參與了上帝的供應,上帝藉著人類的雙手來推進他的地球上的工作。 藉著我們的工作,上帝供應著眾生的需要。 (Through our work, God provides”)(Hardy 72)

工作同時也是一項命令。 創造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被託付為世界的管家:「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 2:15), “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1:28). 人類要肩負起關懷人之生計和照看其他受造物的責任。 (Marshall et al. 23) . 作為信託者,人類要向上帝負責,這里要提出的是工作的命令是在人之墮落之先,是 為了完成上帝的心意。 所以我們可以說工作不是咒詛,而是祝福。 (Richardson 27).

工作又是維持我們生計所必需的。 我們有著很廣泛的物質和服務的需求,比如食物,衣服,房屋,而這些都是來自於我們不同形式的 勞作的果實。 沒有這些,我們的生命無以維繫。 所以說,「上帝豐富的供應不單表現在上帝將難以計算的 資源放置在地球上,更是將開發資源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放置在人的生命裡。 ”(Wright 69-70). 。

Wright 通過提出一個獨特的對土地的解釋視角來論證即使在人類犯罪墮落後上帝仍未改變其對 工作的心意。 他的解釋是通過觀察上帝與以色列民在土地方面的處置方式而發現這其中仍能體現出上帝對其創 造世界的原本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舊約律法是體現上帝創造心意的索引。 “從律法書… 還有先知對孤兒寡婦的關注來看,我們可以看到舊約對 工作和僱用有著細節而深切的關注… 而這些關注幾乎涵蓋了各樣的工作群體-僱主,自由雇工,奴隸。 而這些公平、憐悯的原則事實上甚至擴展到了勞作的牲畜身上“ (Wright 79) . 在此清晰地看到即使在墮落後,工作仍是在上帝旨意的範疇內,工作是為了服務於社群,造福於社群,並彰顯上帝的性情。

但是並非所有人類的工作都能反應上帝的目的。 因為罪的緣故,許多工作無論是從道德、倫理,還是從法律角度,都是有悖於上帝的目的地。

救贖論

本章節的主要議題是來討論問題:救贖使命是否取代了創造使命? 是否因上帝之救贖使命而使各種工作在價值上有了高低不同的劃分? 比如成就靈魂的工作要比其他工作更有價值?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仔細觀察以下上帝救贖大工的範 圍和目的。

因為罪的影響和相應而來的咒詛的普遍性—普遍地臨到了人類和其他所有的受造之物—救贖的計 劃也是一樣廣泛地臨到了所有這些受到影響的層面,要帶領所有的受造之物回歸上帝的創 造秩序中。 從歌羅西書1:15-20,我們注意到上帝救贖的范圍等同於上帝創造的範 圍,正如“創造主與救贖主本為一” “the Creator and the Redeemer are one and the same ” (Marshall et al.  46) 意即「福音是為著普世萬物的」 (Marshall et al.  46) ,而並非只是為了人類的靈魂 (“the gospel is for all things”)。 羅馬書8:19-23更進一步支援了這個觀點。 經文清晰地表達到:萬物也是勞苦歎息,等候那得贖的日子。

上帝對整個宇宙的救贖有廣泛的含義。 它意味著所有被罪和咒詛影響到的萬事萬物都可以蒙上帝的救贖和拯救,沒有任何事物不在這樣的范圍內,唯一的條件就是人類需要藉著悔改和信心而得拯救。 上帝的救贖是詳盡而完整的,它也包括了人類的工作。 因著萬物都降服在耶穌基督的主權之下,所有在道德、倫理和法律上正當的工作也都同樣歸回了上帝的目的之下 .

創造使命的有效性仍可以清晰地從救贖的目的中看見。 在以弗所書1:6,12,14,上帝拯救人類,使人類回歸到起初的目的中去。 那個目的就是用生命來榮耀上帝 (Sherman et al.  69).  由此可知所有為了榮耀上帝而從事的工作 — 無論工作是否與教會相關 一 都是蒙上帝接納和喜 悅的,而且是與人類的終極使命相一致的。

上帝救贖的目的之一還是為了要醫治人際的關系。 也就是說,上帝要在關系中救贖 「完整的人性,包括跟自己的關系,跟鄰舍的關系,跟環 境的關系。 ”(Stevens 94).  藉著與上帝關系的恢復,人得以被重新,肯定來作為上帝在地上的代理者,因為上帝的計 劃也包括對世界的拯救,所以上帝相應地要更新人的管家身份,換而言之,工作作為對地球管理權的象徵,在今天仍是持 續需要的。

上帝救贖的計劃也是建立上帝之國的計劃。 在完全摧毀魔鬼撒旦權勢以及完全實現天國之前,教會的主要使命是在地上活出上帝賦子的使命。 這個使命擁有多層次含義,它反應出上帝對所有創造物的救贖計劃。 這個多層面的使命也從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事工中得到了展示一不僅僅包括傳道和教訓 人,也有醫治,趕鬼,餵飽饑餓的人一這也正是教會所領受的執事。 (羅 12:6-8;林前12:7-11; 弗 4:11-12)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人類所有能彰顯天國價值、服務於天國目的的工作 — 在地上拓展上帝 國度的工作 一 即可以被認為是天國的工作。

新約聖經認為工作 「非但不會阻礙基督徒的生活,乃是基督徒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 (Marshall et al.  79; 見帖後 3.7-12)。 但是因著世界的墮落,我們的工作仍不得不承受著罪帶來的後果。 基督徒對待工作的合宜態度應該是 「與罪爭戰,讓 工作更加靠近上帝心意中的工作“ (Marshall et al.  75)。 上帝藉著教會救贖工作,看著信徒的順服,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用來服務於上帝,因為各樣的工作都可以憑著信心來 做。 (Marshall et al.  75; qualifier mine)

末世論

在本章節我們會來關注何為在上帝眼中有價值的 工作? 工作的價值是否可以延續到永恆的國度呢?  換而言之,我們在今世的工作是否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來思考評判的標准是什麼 ,以及耶穌基督身體的復活和我們將來的歸宿。

人類對價值的判斷傾向於按照它的耐久性來看。  能存留越久的,我們認力越有價值。  在馬太福音 25:14-30,我們卻看到這里的價值並非是以長久 來判斷的,而是以我 們今天對從上帝手中領受的 資源和責任的忠心來評判。  “our faithfulness right now with the resources and responsibilities God has given Us” (Sherman et al.  53) . 而且從馬太福音 25:31-46 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得到上帝會看我們是否有憐悯的心腸。 從以上這兩段經文,我們可以很清晣地看到 上帝評判價值的標准是看我們是否有管家的忠 心,是否遵行上帝的旨意和命令。 所以,我們應該對我們擁有的財富,恩賜,訓練,技能等足夠 的關 注。  這些評判的標准將上帝對我們的期望放置在一 個更寬闊的視野中,進而充分肯定了我們的工作。

也許,對我們人類工作價值的最強有力支援來自主耶穌基督的復活。  棍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基督復活的身體並非與復活前他在世上生活時的身體截然不同,在他復活后,他做了許多世上的活動, 如行走,談話,掰餅,做飯、吃食物。 (約 20:11-18; 路 24:13-35; 路 24:36-43; 約 20:26- 31; 約 21:1-25) 更特別的是他的手上留有被釘的瘢痕。 很顯然,基督復活前後的身體是有相似 性和連續性的。  盡管這里必須強調出這個連續性是在一 個急劇變化的非連續性中存在的。  “a Continuity in radical discontinuity” (Moltmann 199).

復活的基督一也是所有信徒復活的保證一對人類的工作活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基督復活身體上帶有的釘痕證明瞭今生與永恆的一個連續性:我們人類現今的 衛作也可以帶有永恆性。  所以保羅在林前15章那裡以頌贊結束他對復活的講論: “你們 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林前 15:58)

在世界的未了,按照上帝最終的旨意,將有一個 「新天新地」(啟21:1; 彼後 3:13)。 帶有天上國民的身份,教會將生活在這樣一片新的土地上。 (Marshall et al.  224; 見 腓 3:20) (啟21:2-3)

有學者認為新天新地乃是現在天地的更新,而不是完全不同的創造。 (ex-nihilo)選擇“新地”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連續性的意思在 內。 (Marshall et al.  239)  。 我們也會被這個受造的世界的美善而吸引。 若上帝完全毀滅現有的世界,那要麼意味著這個世界已經敗壞到無可救藥,以至於無法再被救贖,要麼這個世界毫無價值被救 贖。 (Volf 90-91)。 然而,在羅馬書 8:19-22 描述萬物“期望脫離敗環的轄制”(“liberation from bondage”), 這里就支持了宇宙將被轉變. 更新的觀點。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smos)  (Bruce 170)。 這種帶有連續性的“回歸”卻並非回歸到“起初”,就指出了“萬物的更新”(a renewal of all things“ ) (Moltmann 265).

如果上帝的心意是要更新我們的宇宙,這就意味著“物質世界是重要的” — 而這就肯定了我們 投身在物質世界中的服侍也是末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Grenz 842) 這樣,我們就可以投身到各種形式的工作中去,而且知道我們的工作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未來的新天新地。 從一個更廣闊的角度來看,第二次的創造將是“人類藉自己的勞動對舊 世界塑造的成果 (Haughey 104). 但在這里我們不應理解為 “人類的工作可以創 造天堂或取代天堂。 (Volf 92).  應該強調的是,我們所做的貢獻,是在卑微和不完全的情況下做出的“ (Volf 92).

啟示錄也支援此世跟來世的連接性。 根據啟示錄,我們最終的歸宿是一座城 —“君王的榮耀” (啟 21:24 )人們要將 「列邦的榮耀和尊貴」 (啟 21:26) 帶到那城。 它將是一座充滿「人類文明與創造的城」 (Marshall et al.  240) ,在這座城裡我們將看到人類各樣的文明元索 (Mouw 26) 。

我們將發現上帝所拯救的群體是來自“各族、各方、各民、各國” (啟 5:9),這 些都支援此世跟來世的連續性。 有趣的是,我們將不會是一群完全相同的. 無法區別差異的人群,而將是擁有各樣不同文化和傳承的一個大家庭。

最後,按照啟示錄14:13d,基督徒的行為將會跟 從基督徒帶進天國。 學者們對 「做工的果效」的解擇有不同意見。 但是即使是按照最保守的解釋也可支援我們人類的工作在永恆中產生影啊。

當我們思考末世的目的 — 即上帝按照他原本的心 意來對更新萬物 — 就會看到人類工作的本來意義。 一個被上帝救贖的人將不會閒散、無所事事,而是為了將來來臨的新天新地努力工作。 Wright 對舊約未世論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Wright 80; 見 摩 9:13;  彌 4:3ff; 賽 11:1-9; 何 2:18-23)

結論

很顯然,從創造論、救贖論、末世論的角度來看,工作有其內在的永恆價值。 問題是在這樣的真理啟示下職場神學的面貌應該是怎樣的呢? 為建立基於真理及具有處境相關的職場神學, 教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向來調整視野:

共同使命:教會需要看到建立人類社群與建立信仰社群是同等重要的呼召。 前者來自創造的使命,而後者來自救贖的使命。 這是來自上帝的一個共同使命的兩個方面。 (見Charles Ringma 的圖表一維真神學院平信徒神學講座)(Paul 204)

聖俗分別:教會需要理解宇宙萬物都是在上帝的創造、統治和救贖的視野之內,所以萬事萬物都在基督的主權之下。 所以,沒有一件事情是所謂 「世俗」的 — 是不在上帝的旨意和目的統管之下的。 聖俗之分是種錯誤的二分法。

教會模式:教會需要改革傳統的神職人員在教會治理體制之上層而信徒在低層的結構。 從新約聖經看,教會應該是一個圈,能擁抱所有的神的子民,教會領袖在群體的服侍中體現其角色。 ” (Fee 3-13, 7). 按照這樣的模式,教會領袖是訓練、栽培平信徒按照他們領受的恩賜參與教會和社區 的事奉。

與世界的關係: 教會需要理解她擁有兩個使命一內在的和外在的一兩個是同等重要並是相互融合的。 內在的使命是指教會信徒各自發揮恩賜彼此服侍,建立基督的身體; 而內在的事工有一個外在的表達和目地,教會藉建立自己而具有能力和愛去服侍這個世界。 教會即通過平信徒每日的工作和平凡的生活,也通過有組織和計劃的專項事工來 向影響世界,並參與到世界中去。 當經歷到上帝的大能對世界的影響力的時候,信徒和教會也得到內在的建立,有時 教會也會因著外部的環境而遭遇挫折,這時教會就需要從其內部的服侍中得到鼓勵。 換而言之,外部的事工也指向內在事工的重要性,即建立教會內部生命的成熟。 在這樣的一個循環過程中,教會因著內部的事奉(包括外部事奉中的見證分享)而得到堅固 — 然後再專 向外部的事奉中去。 這樣,教會的內外事工互相激發,每個方面都同時指向另外一方面事工,反覆循環互動。 兩方面都是彼此密切關聯的教會的呼召。

** 本論文縮編自 Siew Li的碩士論文,題為《從創造論、救 贖論、末世論來看 “俗世”工作的內在價值》(溫哥華維真神學院 2000)論文的副本可從 Regent Library 以及 TREN 獲得。

在IMT Global網頁中閱讀原文:
https://imtglobal.org/marketplace-theology/intrinsic-value-of-work

References:
[1] Banks, Robert. All the Business of Life: Bringing Theology Down to Earth (Sutherland: Albatross Books, 1989)
[2] Moltmann, Jürgen. Translated by Margaret Kohl. God in Creation: An Ecological Doctrine of Creation (London: SCM Press, 1985), 189.
[3] Wyszynski, Stefan Cardinal. All You Who labour: Work and the Sanctification of Daily Life (Manchester: Sophia Institute Press, 1995), 13.
[4] Wright, Christopher J.H. Living as the People of God: The Relevance of Old Testament Ethics (Leicester: Inter-Varsity Press, 1998), 203.
[5] Sayers, Dorothy L. Christian Letters to a Post-Christian World: A Selection of Essay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9), 127, 101).
[6] Barth, Karl. Church Dogmatics: The Doctrine of Creation, Vol. III/4, ed. G.W. Bromiley and T.F. Torrance (Edinburgh: T&T Clark, 1961), 521.
[7] Richardson, Alan.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Work (London: SCM Press, 1952), 27.
[8] Barth, Karl. Church Dogmatics, 517.
[9] Barth, Karl. Church Dogmatics, 517.
[10] Hardy, Lee. The Fabric of this World: Inquiries into Calling, Career Choice and the Design of Human Work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0), 72.
[11] Marshall, Paul & Lela Gilbert. Heaven is Not My Home: Learning to Live in God’s Creation (Nashville: Word Publishing, 1998), 23.
[12] Richardson, Alan. 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Work, 27.
[13] Wright, Christopher J.H. Living as the People of God, 69-70.
[14] Wright, Christopher J.H. Living as the People of God, 79.
[15] Marshall, Paul & Lela Gilbert. Heaven is Not My Home, 46.
[16] Marshall, Paul & Lela Gilbert. Heaven is Not My Home, 46.
[17] Sherman, Doug & William Hendricks. Your Work Matters to God (Colorado Springs: NavPress, 1992), 69.
[18] Stevens, R. Paul. Liberating the Laity: Equipping All the Saints for Ministry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94.
[19] Marshall, Paul & Lela Gilbert. Heaven is Not My Home, 79.
[20] Marshall, Paul & Lela Gilbert. Heaven is Not My Home, 75.
[21] Marshall, Paul & Lela Gilbert. Heaven is Not My Home, 75.
[22] Sherman, Doug & William Hendricks. Your Work Matters to God, 53.
[23] Moltmann, Jürgen. Theology of Hope: On the Ground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 Christian Eschatology (London: SCM Press, 1969), 199.
[24] Marshall, Paul & Lela Gilbert. Heaven is Not My Home, 224.
[25] Marshall, Paul & Lela Gilbert. Heaven is Not My Home, 239.
[26] Volf, Miroslav. Work in the Spirit: Toward a Theology of Wor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90-91.
[27] Bruce, F.F.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NTC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3), 170.
[28] Moltmann, Jürgen. The Coming of God: Christian Eschatology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6), 265.
[29] Grenz, Stanley J. Theology for the Community of God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4), 842.
[30] Haughey, John C. Converting 9 to 5: Bringing Spirituality to Your Daily Work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104.
[31] Volf, Miroslav. Work in the Spirit, 92.
[32] Volf, Miroslav. Work in the Spirit, 92.
[33] Marshall, Paul & Lela Gilbert. Heaven is Not My Home, 240.
[34] Mouw. Richard J. When the Kings Come Marching In: Isaiah and the New Jerusalem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3), 26.
[35] Wright, Christopher J.H. Living as the People of God, 80.
[36] Stevens, R. Paul. The Abolition of the Laity: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a Biblical Perspective (Carlisle: Paternoster Press, 1999), 204.
[37] Fee, Gordon D. “Laos and Leadership under the New Creation,” Crux, Vol. XXV, No. 4 (Dec 1989): 3-13, 7.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