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八福

保羅.史蒂文斯(R. Paul Stevens)
羅國柱翻譯

 

「『八福』的道⋯⋯顛覆我們的思維和計劃,扭轉我們的一貫想法,攔阻我們的慾望,把我們弄糊塗,使我們以貧乏的狀態袒露在上帝面前。」

Servais Pinckaers[1]

「水怎樣映照人面,人的心思也怎樣反映其人。」

箴言廿七19(新譯本)

 

美德比價值觀的層次更深。價值觀沒有對錯之分—你有你的,我有我的—但是,美德並非如此。價值觀透過人的行為反映人的喜好。價值觀鼓舞人心。然而,美德卻更深層。美德是一個人根深蒂固的性格特徵。你幾乎可以說,美德是人的本能反應,因為美德是人格的一部分。耶穌在登山寶訓(太五~七)中的「八福」(太五3-10)正正關於美德。但是「八福」中的美德不只關乎外在表現,而是子民活在上帝的國度中、被上帝國度所影響,以及與上帝的管治同步[2]—因為這是上帝的國:上帝的主權和子民的回應。

「八福」的開始和結束都關於天國(上帝的國)。「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3)(開始)「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10)(結束)所以,這八種美德是八個記號,顯示出人們活在上帝和天國的管治之下。然而,「八福」被廣泛誤解,因此有關觀念需要更正。

論「八福」的真締

正如一位傳道者所言,「八福」並不是八種「快樂的態度」,雖然這說法與原本的意思相近。[3]儘管如此,正如Jonathan Pennington所言:「八福是耶穌對人如何尋得快樂的答案。」[4],「八福」廣義來說與快樂、興旺、豐盛有關,而非大致上感覺良好。然而,令人希奇的是,「八福」並不是說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進入天國。例如,「八福」不是說,如果我們希望承受地土,我們需要成為溫柔的人。或者,如果我們希望被稱為上帝的兒女,就必須成為使人和睦的人。[5]「八福」不是人需要做什麼才能進入天國。「八福」只是描述人活在天國中是什麼一回事。再者,「八福」並不只是關於基督再來並在地上建立國度的陳述—而是關於現在和將來的事(奥秘之所在)。最後,「八福」不是描述八類不同的人—可以是描述同一個人。「八福」是什麼? 正如上文Pennington所言,「八福」確實是人尋求幸福快樂最深層的答案。

「八福」鼓勵你識別天國就在你圍繞的人當中,並識別你此刻就在天國裡。「八福」宣告基督徒的真正模樣為何。「八福」慶賀門徒在天國中何等的狀況,經驗吊詭的美善(豐盛)。「八福」是一幅幅圖畫,描繪「真正以上帝為中心的生命是豐盛」[6],正如 Jonathan Pennington所言。Darrell Johnston 翻譯了第一句「虛心的人有福了!」—「你這好命的乞丐,有福的窮鬼!」[7]如果這不能反映出這些天國的吊詭特質,還有什麼能反映呢?然而,「有福」究竟是什麼意思?

你是否「有福」或豐盛呢?

「有福」的英語blessed一字來自拉丁文beatus,意思是快樂、幸福、幸運或豐盛。然而,用以翻譯這拉丁文beatus的希臘文makarios,若用英語blessed一字翻譯並不準確,因為blessed一字描述上帝所賜的是衪主權的宣告,是神聖的。Makarios一字則把快樂或豐盛歸因於一個人或狀況,那可以是上帝賜福所致,但這不是這個字所表達的意思。這個字表達的是上帝的國度,以及一個人在這國度中的經驗,而這個國度是令人驚嘆的,我們一會兒就會看到這個國度是顛覆常理的。[8]

現在讓我們基於以上陳述,重新理解「八福」的意思:

•   虛心的人是豐盛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   哀慟的人是豐盛的!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   溫柔的人是豐盛的!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   飢渴慕義的人是豐盛的!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   憐恤人的人是豐盛的!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   清心的人是豐盛的!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

•   使人和睦的人是豐盛的!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

•   為義受逼迫的人是豐盛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毫無疑問,「八福」是吊詭的。當你經濟貧窮或心靈貧乏時,你確實很富有。[9]當你哀傷時,你會得著安慰。當你溫柔謙卑時,你會承受土地。當你飢餓時,你會感到飽足。當你憐憫別人時,你會蒙憐憫。當你內心純潔時,你會看見上帝。當你締造和好關係時,你被稱為上帝的兒女。當你陷入極度艱難的處境時,你正領受豐盛。Servais Pinckaers 清晰地展現這種吊詭的特質。

「八福」的道以聖靈的力量穿透我們,翻動我們的心田。它以嚴峻的考驗和激發的掙扎貫刺透我們。它顛覆我們的思維和計劃,扭轉我們的一貫想法,攔阻我們的慾望,把我們弄糊塗,使我們以貧乏的狀態袒露在上帝面前。這一切,都是為我們內在新生命的種子作好準備。[10]

在國度裡豐盛的記號

上帝國度的子民有何美德?

記號一:依賴。貧窮的人經常依賴別人。心靈貧窮的人知道自己的需要。耶穌說:當你認清自己身無長物、一事無成,是不值得上帝的眷顧和接納進入天國,這才是真正的豐盛。「靈性的破貧乏」是如此美妙,正如彼得遇上耶穌,並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恭喜你!在上帝的國中,在上帝的新天地裡,你一無所缺。職場上的天國子民知道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他們不了解宇宙的所有事情,他們仍有不足。

記號二:熱忱。哀慟代表你深深感受這世界的痛楚,明白這世界發生的事物。你擁有一夥上帝的心腸,有如古代先知正直的心(orthopathy;ortho為正直,pathos為內心)。他們和上帝的心連接,明白上帝的旨意。他們與上帝一樣深有感觸。請猜猜,當他們渴慕上帝的時候,他們是富足的,他們必得安慰。天國將至,職場上的天國子民要尋求真理。事實上,最糟糕的是對真理變得冷漠淡,毫不在乎。

記號三:謙卑。溫柔指一個人絕不咄咄逼人,反而順服權柄。然而, 溫柔不是軟弱。世上兩位最偉大的領袖—摩西和耶穌—都是溫柔的人。事實上,最溫柔的耶穌能夠與衪的子民一同進入天國(啟一9),承受地上的國(啟十一15)。詩篇第三十七篇第十一節已經說明一切。溫柔指在強權下順服,寧願受苦也不傷害別人。他們絕不驕傲。正如舊約中完美君王的典範,絕不「心高氣傲」[11](申十七20)。相反,建基於貪婪和威權的帝國將被吞噬,只有建基於溫柔的天國才是永恆。

記號四:正確的想望。飢渴慕義的意思是一個人熱衷於與上帝、他人、內在自我和大自然的正確關係。這裡有兩種義:首先,透過認信,藉著信心,在基督裡被稱為義或歸入義(林後五21);第二,由基督賜予,當我們越像基督(林後三18;西一27)。Darrell Johnson 引述 Peter Kreeft:「不滿足是第二好的東西,因為它是能夠溶解陷入虛假滿足的膠水,並驅使我們來到上帝面前,衪是唯一真正的滿足。」[12]是的,渴慕是職場上重要的東西。它是推動人成長的動力,使人不安於現況。好消息是:滿足來了。這滿足來自基督和基督的國度。這份渴慕正正代表著你已經在這國度中。

記號五:柔軟的心。「憐憫」並不是給予別人應得的東西,而是發自內心的行動。這字的希臘文eleemones,意思是對在悲苦中的世人的慈愛和友善,以及來自上帝憐憫寬恕人的心靈。這是我們在福音書中撒瑪利亞人和浪子故事中所看到的東西。[13]如果我們不向別人施予憐憫,但卻期望別人憐愛自己,這並不是真正的「憐憫」。在這競爭激烈、各取所需的職場,培養自己柔軟的心,是否可能?可能的。而且當你擁有如此心懷,證明你正在上帝的國度中豐盛發展。

記號六:一心一意。「清心」並非意為無罪,即使歷世歷代的信徒都認為「清心」的意思是「內心純潔」。事實上,這字的希臘文為 katharoi,意思是正直不阿,絕不三心兩意、無偽、眼睛瞭亮(參太六22)。一心一意是指不混雜的、單純的、純樸的。眼睛瞭亮的人能夠看得清楚。三心兩意的人是雙面人,是盲目的。他們是兩面派,看事物不清不楚。「誰能站在他的聖所?」詩人問道。他回答自己:「就是手潔心清⋯⋯的人。」(詩廿四3-4)故此,我們能夠看到神的工作無處不在。最終,我們能夠認識上帝,也被上帝所認識(加四9;林前十三12;約壹三3)。在這只重視短期目標、將道德的黑與白變為灰色地帶的職場,你能否懷著這夥清心,茁壯成長前行?能夠的,因為所有企業都建基於信任,你能夠相信耶些「內心純潔」的人。這就是豐盛的天國。

記號七:平安之子。「和平使者」在所到之處締造和平—不只是安靜,也包括整全和復和。他們不等同於和平愛好者,盡一切所能避免衝突。他們是和平締造者。它們提倡健康、福祉和整全,恢復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這來自希伯來文shalom,通常翻譯為「和平」,但它卻是充滿力量、能打破藩籬的和平(弗二14-18)。這平安之子得稱為上帝的兒女,因為他們的確如此。是的,你需要付上代價,因為你將受到來自雙方的攻擊,而且,正如我的前上司曾經對我說,必須「承受來自組織的痛楚」,一種來自關係破裂和組織內抱怨聲的痛苦。所以作者馬太在「八福」結束時申明了,肯定了這種負面的結果(太五11-12)。

記號八:堅持不懈,無懼受苦。「為義受迫害」的意思是你在做正確的事和走上正道(真道)上面臨艱辛。 Darrell Johnson稱他們為「快樂的顛覆者」[14]。為什麼祝賀人他們受迫害?因為這是他們正是活在天國、為上帝工作,參與天國服侍的標記。他們有上帝同行同在。耶穌為真理而受迫害(他的跟隨者也會如此)。這世界的衝突分歧是因為上帝的國度已經降臨。 Mortimer Arius:「天國是逆轉性的,因此它是人類秩序的永恆顛覆者。」[15]這背後是一個奇妙的真理,就是天國已經臨到,而不是將來我們進入的天堂。

這些美德實際嗎?

你能否在職場中如此工作?當你作為商店裡的收銀員?當你在商廈中公司總裁辦公室?當你作為工廠的工程人員?當你在充滿矛盾和生活需要的家庭?在政府辦公室?

一方面這些美德看似不空泛,不切實踐。你能否在同一時間又成功又謙虛?如果你滿有憐憫心腸,別人會否佔你便宜?他們會的。如果你飢渴慕義,當你發現你銷售的產品出現瑕疵,你會如何做?如果你內心純正直、待人以誠並心無歪念,你如何在這凡事講求相對的後現代職場生存?或許,在短期內,那些與這美德相反的人,看似快人一步和成功。但是,長遠而言,擁有這些美德的人終會勝利。

所有生意和交易都建基於信任。你會否信任一個不願溝通、自以為是、自我崇拜的人?你會否珍惜那位在職場上締造和平的人?在職場上,對人憐憫、在失敗和錯誤中給予多一次機會,怎能不是一份祝福?

然而,這是不容易的,神的僕人和事奉神的人要付上代價:財政上、事業上、情緒上和關係上的代價。

你怎樣培養這些美德?

這是一條難答的問題。你不能透過上課、簡單三個步驟或說「我想在上帝的國中經歷豐盛」,就能培養出自己的品格。當我們面臨抉擇、發現自己極大的不足、呼求上帝之時,正是我們在人生中經歷錘練、火煉和艱巨的時刻,也正是就培養我們品格的時刻。耶穌呼籲我們悔改,而且宣告因為天國近了,我們應當悔改(太四17),意味著單純地從自己轉向上帝,不再只顧自己,而是將自己的心歸向耶穌,把天國看為我們今生和來世最精彩的盼望。所以,雖然八福沒有明確描述以上的內容,但是正如 Servais Pinckaers所言:「這些東西,都是為了我們內在新生命的種子做好準備。」

 

[1] Quoted in Jonathan T. Penningto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nd Human Flourishing: A Theolog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2017), 154.
[2] This is Darrell Johnson’s lovely title for the Beatitudes. Darrell W. Johnson, The Beatitudes: Living in Sync with the Reign of God (Vancouver: Regent College Publishing, 2015)
[3] Interestingly, this title is actually close to the true meaning. First, it not actually, as we will see, stating the blessing we have from God, but rather a congratulations or statement of happiness in the largest sense of that word, which we have in the kingdom of God. And second, as R.T. France puts it, “The Beatitudes thus outlinethe attitudes of the true disciple, the one who has accepted the demands of God’s kingdom, in contrast to the attitudes of the ‘man of the world.’” R.T. France, Matthew. Tyndale New Testas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5), 109.
[4] Pennington, The Sermon, 61.
[5]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beatitude to the second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made more difficult by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Greek. See Pennington, The Sermon, 62-67.
[6] Pennington, The Sermon, 47.
[7] Johnson, The Beatitudes, 42.
[8] Pennington argues that the Greek is wrongly translated “blessed” which is a translation of the Hebrew word barak – God’s authoritative declaration of divine favour, effectual speech. Meanwhile the Hebrew word that comes closest to makarios is the Hebrew word asre (used in Psalm 1) not the Hebrew word for “blessing” (barak, from God—which is covenantal language). In the Greek vers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makarios always translates asre. So, says, Pennington, “Proclaiming an asherism [asre] or macarism is to make a value statement upon another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sage, or teacher and pronounce the subject(s) ‘honorable.’ Pennington, The Sermon, 49)
[9] Luke simply says “poor” not “poor in spirit.” “Blessed are you who are poor, for yours is the kingdom of God.” Luke 6:20.
[10] Quoted in Pennington, The Sermon, 154.
[11] Se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king in Deuteronomy 17: 14-20, especially verse 20.
[12] Johnson, The Beatitudes, 83.
[13] Luke 10:25-37; 15:11-32.
[14] Johnson, The Beatitudes, 128-42.
[15] Mortimer Arius, Announcing the Reign of God: Evangelization and the Subversive Memory of Jesus (Eugene Oregon: Wipf & Stock, 1981.2001), 43.

返回頂端